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461|回复: 0

生育率干翻全球 最富裕的地方 正在疯狂造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30 09: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育率干翻全球 最富裕的地方 正在疯狂“造人”

前瞻经济学人

争抢高端人才,疯狂“造人”。

生育率下降的第一波冲击波到来,多个地方高校正迎来史上最大“倒闭潮”!

然而,全球最富裕的地方,却通过大肆招揽世界顶尖人才,大幅抵销生育率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


01史上最大冲击波

日本发出危险预警。

最近,据日本媒体报道,当前日本少子化正在以超出教育界预想的速度发展,或将导致超200所大学因缺少生源而倒闭。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就至少有5所高校已公开宣布停止招生。

这背后主要还是由于出生率下降导致生源缺口增大。

2022年,日本出生人口为77万人,是有统计以来首次低于80万人,创下百年来的新低。这也是日本连续7年新生儿数量下降。

日本少子化正在以超出教育界预想的速度发展

日本少子化正在以超出教育界预想的速度发展


按照该出生人口计算,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预计,到2040年(18岁)日本大学、短期大学或专科学校入学招生人数将有近19万个名额过剩,以全部800所学校的平均招生名额来进行换算的话,约有240所高校将出现名额过剩。

而比日本高校更先一步感受到寒意的是,中小学!

日本儿童数量曾在1954年达到2989万人的峰值,之后呈现下降的趋势。在第二次婴儿潮(1971-1974年)前后有所增加,但自1982年起再度减少,且持续至今。

除了儿童总人口数刷新历史最低纪录,儿童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比例为11.5%,不仅刷新最低纪录,在联合国统计的36个4000万以上人口国家中也是最低的。

儿童人数的减少,致使日本全国每年约有450所学校关闭,仅2002年至2020年的18年间,就有8580所学校被永久性关停。

不止是日本,总和生育率位居全球倒数第一的韩国,情况也好不了多少。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每年的新生儿数量超过100万人,但到了2022年,5000万人口的韩国,新生儿只有24.9万人。

韩国也因此成为全球唯一总和生育率跌破1的国家。

出生率呈断崖式下跌,2020年韩国已经出现高考报名人数低于大学招生人数的局面。韩媒预测,在这次冲击中,至少有55所韩国地方大学将面临倒闭危机。

这场倒闭潮由南到北,将对韩国造成颠覆性影响。

甚至连美国都没逃过这场冲击波。

美国虽然总和生育率不高,但由于每年大量移民人口的迁入,抵销了出生率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人口总量仍保持稳定的增长。

美国历年人口总数

美国历年人口总数


但反常的是,美国的高校也正在大量关停。

10月17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在官网发布通告,今年7月,威斯康星大学普拉特维尔里奇兰分校已经关闭,明年6月前,密尔沃基分校的华盛顿县校区和奥什科什分校的丰迪拉克校区将结束现场教学。

要知道,威斯康星大学是美国最大、最知名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之一,每年招收超16万名学生。该大学系统中的旗舰校区是被誉为“公立常春藤”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在2024年U.S. News全美综合大学排名第35位。

威斯康星大学宣布关闭的一个校区,人数从2020年秋季的1054名学生锐减至2022年秋季的285名学生,目前该校区学生人数不足 350人。

这并不是特例。

据美国国家学生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春季本科入学人数较上年同期减少66.2万人,下降了4.7%。

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界都笼罩在入学率下滑的寒气中。《华尔街日报》就曾报导,与过去十年相比,美国大学的倒闭数量增加了将近两倍,其中不乏一些百年名校。

2022年5月,被培训部门认证的以黑人为主的美国乡村学院伊利诺伊州林肯学院,在建校157年之时黯淡离场;拥有181年历史的爱荷华卫斯理大学在今年3月宣布,将在本学年结束时正式闭校,停止运营。

174年历史的麦克默里学院、1834年成立的绿山学院、美国最早将社区服务纳入所有本科生毕业要求的卡布里尼大学都没能逃出这场风暴。

美国高校倒闭,表面看是财政危机,实际上还是生源危机。

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国际留学生占据了每年入学新生的近十分之一。但自2020年开始,美国留学生出现下滑,除了受疫情影响外,全球生育率下滑的连锁反应也正在显现。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美国留学生群体中,亚洲生源占据了半壁江山。但随着多个留学生主力军的亚洲国家陷入生育率陷阱,留学生人数开始萎缩。

美国留学生国别竞争格局

美国留学生国别竞争格局


另外,美国本土高中毕业生减少也进一步影响了美国高校生源。

而这些国家可能只是雪崩的开始!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大部分陷入生育陷阱的国家,或多或少将遭遇高校倒闭潮的冲击,尤其是二三流高校,将难逃被关闭的命运。

02争抢高端人才,疯狂“造人”

生育率下滑、高校倒闭,引发的第二大连锁反应是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的稀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进行之中,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则是创新的根基,国家竞争也是人才竞争。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一场人才争夺战,在全球悄然兴起。

例如日本,由于人口危机叠加人才逆差,从2012年开始,就新设“高度专门职”居留资格,以此吸引海外人才落户日本。

但是要取得日本“高度专门职”的条件颇为复杂,致使效果不甚理想。截止到2022年6月底,拿到该资格的高端外国人才一共有17199人,仅占外国人在日本人数的0.6%。

而为了加大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日本从今年4月,面向外国人新增设的“特别高度人才制度”正式开始实施。

这项制度最吸引人的便是,只要满足特定条件,仅1年就可以获得日本的永住资格。第一,针对外籍的企业经营者以及外籍的技术或研究人才,赴日1年就可以直接拿到日本的永住;第二,对于从世界三大权威大学排名前100的大学毕业的学生,发放可逗留2年以方便求职的签证,以吸引其最终留在日本。

而根据此前日本的一项统计数据,日本高端外国人才中,来自中国的高端外国人才占66%,远远领先于第2名印度(6%)和第3名韩国(4%)。

日本高端外国人才来源国

日本高端外国人才来源国


随着特别高度人才制度”的出炉,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中国高端人才留日,其中将不乏大量互联网人才进入日本。

日本近些年才开始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互联网人才的需求大大超过了供给,IT企业的收入之高位居行业前五。业内人士称,现下日本移动互联网环境非常像10年前的中国,对于互联网人才来说存在着巨大的掘金机会。

相比于日本,美国狂揽全球顶尖人才的力度更加恐怖!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9月发布的最新数据预估,美国移民人口创历史新高,超过了4600万人,与上一年相比,新移民增加了近100万人。

也就是说,美国3.3亿人口中,有近15%为移民人口,其中全球不乏超级顶尖人才。

例如,英国为美国提供了国父华盛顿、德国为美国提供天才爱因斯坦、俄罗斯为美国提供了Google 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叙利亚为美国带来了史蒂夫·乔布斯、南非给美国带来了埃隆·马斯克……

而近几年,印度成为了美国最大人才输入地之一。

仅今年,美国的就业绿卡申请积压超过了180万件,其中62.7%是印度的移民,人数高达110万。

此外,印度在美留学生也正在剧增。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美国的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然而今年,情况发生了逆转,印度在美国的留学生人数首次超过中国,前者在美留学生人数达到32万人。

这一趋势仍在加速,到2030年,印度很有可能将占美国国际留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我们知道,印度理工大学是世界顶级IT人才的培养基地,它的录取率为2%。相比之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10年秋季的录取率是10%,美国哈佛大学的录取率是7%。有媒体曾比喻称,把哈佛、麻省理工、普利斯顿大学加在一起,就是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地位。

印度理工大学就为美国输送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尽管印裔仅占美国人口大约1%,但该群体在美国高科技公司创始人中的比例是8%,在硅谷的科技初创企业中,印裔创始人更是占到1/3。

比如谷歌CEO的桑达尔·皮查伊、执掌IBM的阿尔温德·克里希纳、前推特CEO帕拉格·阿格拉瓦尔、掌管微软的萨提亚·纳德拉,以及统领安卓的山特鲁·那仁依……全部都是印裔,并且前三位均毕业于印度理工大学。

实际上,印度也只是美国挖全球顶尖人才的一个缩影。

最近,美国又发布了一则重磅命令,将斥资5亿美元设立31个区域科技中心(Tech Hub),发展AI、芯片、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高科技技术。

美国又发布了一则重磅命令,将斥资5亿美元设立31个区域科技中心

美国又发布了一则重磅命令,将斥资5亿美元设立31个区域科技中心


换言之,就是要打造31个“地方硅谷”。

而命令细则中重点提到了留学生和科技从业人员,包括吸引海外大学在人工智能和其他关键和新兴技术方面的顶尖人才。

接下来,美国可能会有更大的人才引进动作。

也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即使面对生育率下降的事实,美国也有喘息的时间。

这或许才是拯救生育率的终极方法!

日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联合天眼查发布的《中国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研究报告(2022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注册市场主体同比增长了3.44%,总量超过1.6亿户。

从绝对量来说,我们在高新技术方面也有引进人才的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4-28 04: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