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搜索
查看: 140460|回复: 5

2022应届大学毕业生突破了1000万人史无前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7 08: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难就业季”毕业生们,千万不要有这些想法…


“小西,今年实在找不到工作了,我能否给你打工?”当一位大学毕业生这样问我

现在很难,但未来也许更难,所以不要想着“熬过今年,再做打算”。

各位好,昨晚上又一晚没睡好觉,因为回一位读者的来信。

是这样的,前一段时间,我不是写了一篇启示(《我需要一名“华生”,希望那人就是你》),想找一个帮我编辑文稿的助手吗?文章发出去后,就接到很多读者的“求职信”,有长有短,有的行文写的特别恳切,但因为实在太忙,我大多数都还没有及时回复。

可是昨天我看到的这篇,却挺触动我的,因为它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寄来的,写了很多他当下的纠结和苦楚。

原信太长(有1500字),也为了保护他的隐私,我这里就不直接引了。简单的说,这是一位211大学的法学应届生,按说学校挺不错,但他自述因为遭遇了“最难考研季”和“最难就业季”的“双杀”,现在心情非常的郁闷。

“考研却没被理想的学校录取之后,原本打春节以后赶紧找个工作,没想到刚回学校不久就被封在学校里了,这段时间投出的电子简历都石沉大海了。同学们也都说今年找工作好难(我们宿舍四个人,其实真正找到的只有一人)。”

走投无路之下,他想帮我做编辑,工资要的很低,说只要能给他一个“过渡”,他想调整心态、“熬过今年”。

话说的这么诚恳,让我真的很不好意思拒绝他。但我思虑再三,还是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给他。因为觉得可能他的苦恼,可能很多人都有,所以就截取几段发在下面吧:

Gaius君,来信已收到,感谢你的诚恳,也为你的处境着急。

但不管怎么样,我劝你一定要先放平心境。恕我直言,你在来信中透露出了挺浓郁的沮丧和自卑的心理,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会让你今后的动作变形,越急越乱。

赶上这样一个年份毕业,不是你的错,时也命也而已,何必过度罪己呢?

如你自己所说,今年是“真·史上最难毕业季”,应届大学毕业生史无前例的突破了1000万人。

应届大学毕业生史无前例的突破了1000万人

应届大学毕业生史无前例的突破了1000万人


一千万人什么概念?希腊的人口大约也就一千万。也就是有一个希腊的中国大学生跟你一起在抢工作,把很多人卷的都“斯巴达”了,其实也是件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在就业青年暴增的另一面,就业市场本身却极端萧条,经济大势叠加疫情防控,别说你这几个月封校没出去好好线下找工作了,就是真出去找了也很容易四处碰壁。

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b站,几个知名互联网大厂已经数次裁员的消息,你应该已经听说了吧?这些企业在我毕业的那几年可都是跑马圈地、解决相当多年轻人饭碗问题的“好爸爸”,如今他们地主家也都没余粮了,你可以想象更下层的小企业日子过的有多么难。

我看到有篇报道说,沪上个别学校个别专业的真实签约率都不足百分之二十,记者打电话给该校就业指导中心,得到的回复是“相关数据保密,无可奉告。”——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上个大学能不能找到工作都成了机密了。

但原先我对这个消息还不怎么信,这也太低了,可是听你说你宿舍四个人,只有一位Offer在手,我基本就信了——你们学校都能25%了,看来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于是你问怎么办,问能不能跟我全职打打工……

老实说,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首先,对你自已而言,我担心这样选择会让你错过学习就业相关知识的黄金期。

就像你说的,大学的很多专业课程其实没教会你什么有用的东西,我们当年也一样,毕业后能真正挣口饭吃,活到现在的真本事,都是工作边干边学出来的。

所以你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或者说毕业后的前两三年,其实对你将来人生的发展特别重要,这期间你将真正学习技能,建立人脉,竖立你日后的工作方法和节奏,甚至找到一个好“师父”,愿意好好地、长久的带你。这些都比多挣点钱重要的多。

或者说,在当下的中国,找好第一份工作,其实比你上个好一点的大学都重要。请一定记住这句话。

而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此期间做的是一份非正式的、只是憋在家里每天做做校对、编编文案的零工。那对于你将来的事业规划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种工作兼职还好点,全职会让你的工作状态很不正常。

这种教训是有的,比如刚刚过去的日本平成时代,就曾经有过这样的“零工族”。

日本那一代年轻人很惨,因为毕业时正好赶上泡沫经济崩溃,于是就在商超、工地上先找一份“零工”有一搭没一搭的发干着。本来也是只想着做个过度,可是做着做着就习惯了这种生活,租住在简易房甚至网吧当中,不结婚、不生育、过一天算一天。

如今转眼快三十年过去了,你再看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跟毕业后进了会社的“社员”完全成了两个阶层——其实,当年他们明明都是一个学校,同一届毕业的,彼此能力也差不多,你看两者最终的人生差距就这么大,就因为找了个不同的工作。

这看似很魔幻,但实则特别合理,因为越是在机会消失的内卷时代,你换工作就越难,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很大概率就将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就像地铁末班车一样,挤的上车的人坐车走,上不了车的人只能腿着回家,差距就是这么大。

从最近的一些经济数据和趋势上看,我很担心中国未来也将产生这样一批“零工族”。

“零工族”就意味着,你从上学到毕业,明明事事做的都不比别人差,可是莫名其妙的,毕业就是找不到正经工作,今天干干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整个职业生涯是碎片化的。

然后慢慢地,你就在打零工中被从原有阶层的边缘挤下去了。

这种趋势可能已经成了一种必然,但我不希望你,一个读我文章的读者成为这种人。因为我担心你将来会因此怪我。

所以我还是劝你利用所剩不多的大学时间再努力试着找一份全职的、能给你上五险一金的正规工作。把它当做一个真正的大学,学一些基本的工作经验。

等到你脚跟站稳了,技能学的差不多了,再创业或者“自由职业”也不迟。到时候的你和现在的你会是两个概念。

别老幻想比尔盖茨或乔布斯还没毕业就创业的故事。对中国大学生,我是不赞成一毕业就创业或打零工的,因为这样会让你失去立足的根本。

毕竟,我们不是他们那样的社会,想学人家“车库创业”,你也得先有个车库再说啊。

至于你说今年是“最难就业季”,所以想先“熬过今年”再说,我劝你:一定不要有这种想法!不要只想着“熬过今年”,因为你又不是算命的,你怎么知道明年会比今年好呢?

是的,今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突破了一千万,是很可怕。但你也要看到,明年这个数字可能会突破1100万,此后至少到2025年以前,中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仍是逐年上涨的,峰值可能超过1500万。

从就业市场上看,由于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缓解的意思,我所知的大部分企业、商人在未来几年都倾向于减少投资、甚至直接破产,这意味未来就业市场会进一步萎缩。

从国际局势上看,这两天美国总统拜登访问东亚的事情你关注了吗?23号的时候,他在日本东京正式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拉上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13个印太国家成立了一个新的经济合作组织。

这个组织的意思就是意图绕开中国加入其中的WTO,将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中心向这些国家转移。而且拜登这家伙这时机不得不说咬的挺准的,正好我们因为疫情等因素,劳动力、物流、生产等成本优势都在丧失。

当然,拜登这个算盘能不能打成我们不知道,我们希望他不要成功。但下一步,国际资本对华投入的减少甚至迁出,可能是未来几年中的大势所趋。

所以你说今年是“最难就业季”,但也许明年会比今年更难找工作。到时候怎么办,你再“凑付一年”吗?

而且你要想到,有大量跟你同龄的青年,眼下也有“凑付过了今年再说”的想法。

这就好比等公交车,你看这一班公交车人太多,没有座位,决定等下了一辆,可是下一班车座位更少了,而站台上与你同样的“等等党”却越来越多。

套用一句已经用烂了的话语:2022年是过去十年中最难找工作的年份,但也可能是未来十年中最好找工作的年份。

这就像十年前,我毕业的时候,工作虽然相对好找一些(也不尽然,当年也号称是“史上最难就业季”),但房价飞涨,有人劝我趁早买房,“赶紧上车”,我当时就是畏难的“等等党”,没听人家的。

但最后怎样了?最后还不是捏着鼻子花毕业时两三倍的价格当了房奴么?上班这十年基本全给房价上涨打工了。说多了都是泪。

所以我劝你还是抓紧时间,赶紧上车。在咱这儿,“等等党”永远会输给卷王。要不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卷了。

说了这么多很丧气的话,希望你明白我的意思——我知道你很难,但这段时间大家都很难,未来有可能更难,你看清这个大势,很多选择才不会错。

比如你说想做我的编辑,跟我打工,以便做个“过渡”。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渡”你,最近我真的感觉自己是个“泥菩萨”,正走在长江的中央。

如你所知,我是写公众号为生的,而这两天好几位朋友的公众号相继都被封停甚至直接炸号了。好几位老师被封后都跑过来跟我说:“小西,最近写文章一定要小心,实在不行就停停,别写了。”

我确实经常有这个想法,但每每想到这一点时,我就不由得暗自庆幸——还好我的编辑至今还没找好,这样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万一遭遇这种事,停起来也比较自由。假若真的找个编辑,号突然一个月、几个月、半年甚至永久停更,岂不是让人家跟我一块失了业?

按照国家现在的就业分类,我现在叫“灵活就业”,这活真的不好干,尤其缺乏稳定性。建议你轻易不要常识,尤其不要跟着别人“灵活就业”。

所以我对找编辑这件事最近越来越犹豫,尤其不敢找你所期望的全职的同学来帮我做,因为在这么不稳定的状态下,不仅让我为自己的未来负责,而且同时还要再负担一个人饭碗,这会让我每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所以——不怕我说了你会不高兴——我现在确实越来越能理解那些这几年缩减招工、降薪甚至裁员的企业老板。我知道在就业形势压力下,你们这代人甚至你的很多同学特别喜欢在网上骂资本家,说他们都是“路灯的最好挂件”。

我理解你们这样说的心情,但我也能理解他们——在自己前途尚且这么不明朗的迷局中,还愿意扩大生产、给你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的私人老板,其实都是“活菩萨”,若你最终能找到,愿你能珍惜那份工作,稳扎稳打。

你今年毕业,我十年前毕业,这十年中,社会若说有什么最大的变化,我觉得可能莫过于对稳定发展预期的丧失。

十年前我们找工作那会儿,因为发展预期是整体稳定的,我们做自己的职业规划也都还相对比较长远——我现在毕业要去做一份工作,十年后我会做到一个什么位置、攒多少钱、买多大的房子,这个规划总体我们都还是有的,虽然不一定能实现,但好歹是个朝那方向奔的目标。

但我最近有过交流的很多应届毕业生,我发现很多人都不谈这种规划了,甭管有没有找到工作的,太多人的想法都是“先干着,过了今年再说”。

想想也是,像疫情这种事,真的打断了我们很多人的人生规划,在你可能明天就被封在小区里上不了班的当下,谈十年以后的预期确实有点奢侈。就像我昨天在《董卓,是咋从正能量好青年变成油腻大叔的》一文中说的,形势比人强,人终究是被形势所塑造的。

但我还是建议,你最好给自己想一个,长规划还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当大多数人都放弃长规划,作起短预期时,你若能想明白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奔,持之以恒的去做好一件事,你成功的可能性反而会比大家都做“长规划”的时代大得多。

这就好比某个特殊年代,上山下乡的大多数“知识青年”都因为对未来迷茫过的很糊涂。但有些人就是看得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蹉跎岁月里也没放下过从课堂上带来的书本。等到恢复高考,春天重来的时候,他们这批人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和精英。

所以我建议你放平心态,不要自卑、也不要急躁,静下来想一天,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走哪条路是对自己的人生最有利的,谋定而后动是上策。千万不要有“对付过今年再说”的想法。越是这种时候,越得有个对自己负责的长计划。

如果你思考后的结果,依然是愿意帮我打下手,并且今后想在写作方面有所发展(虽然我要告诉你,这条路未来将极为不稳定的,成功率极低),那你到时再投简历,我一定尽量帮你。

就写这么多吧。感谢你的来信,祝你好运。

我知道你很难,这段日子里我们大家都很难,未来也许更难,我们也别无他法,彼此扶持,各自保重好了,加油。

全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23: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30人编制 4000人抢 上千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何解?


距离毕业仅一个多月,春招也步入尾声,黄倩在她64K手账本上又划去了一个就业选项——“山东青岛某区事业编制人才引进申考,失败”。

黄倩是武汉某双一流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而这个手账本是她自大四开始时,为记录未来一年升学、求职经历而特地准备的。“考研,失败;选调生,未录用;武汉某初级中学教师编招考,未录用;湖北省考,延期……”眼看着被写下又划去的一个个毕业去向,黄倩不禁陷入了彷徨。

黄倩的经历并非个例。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首次破千万”,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面对就业大考,为了给毕业生找到更多的机会,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门到人社部门,从高校到企事业单位,已落地了多项“保就业”措施,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在扩招,相关工作还将持续并有所延长。

不过,随着毕业季临近,叠加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的持续影响,“何去何从”仍是不少高校毕业生心中的未知解。

去向变化:考研、考编和大厂

黄倩告诉第一财经,去年下半年,在辅导员第一次统计他们班的就业去向时,全班20余人,除了保研生外,100%选择了考研。

“辅导员得知后,虽然感到意外,但也并没有劝我们择业。”黄倩解释称,近年来,在一二线城市,中学老师的入职门槛,普遍升至硕士及以上;虽然也有学校给予本科生报名机会,但在一众海外留学背景、硕士乃至博士生的简历之中,本科生很容易被埋没。

根据麦克思相关研报,截至2020年,“教育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数量最多的行业类之一,近五年“教育业”吸纳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长明显,而当年本科生占比则为17.0%。相较于考取教师编制,往年来看,教培机构对英专毕业的本科生需求更多、标准浮动空间大,是黄倩们的主要去处。

一名高校英语系辅导员对第一财经表示,无论是去年秋招还是今年春招,教培机构投放到市场上的名额和员工薪资待遇均出现锐减,而大量有教学经验和成果的教培老师持续流入就业市场,还消耗了短期教育市场的部分用人需求,今年毕业的英专生就业难。

“但考研成功的寥寥。”黄倩称,今年他们班考研成功的不到三成,其中还包含跨考教育学、工商管理等其他专业的同学。

根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为457万,比上一年增长了85万人,增长率达23%,为中国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以来,增长率最高的一次。另据新东方4月发布的《23考研年度报告》,2022年研究生招生总人数预计将达120万左右,录取率预计为26.3%。换言之,今年考研落榜的人数预计有337万人。

由于考研和国考、秋招时间相近,而湖北省原定的省考时间为3月,即考研结果公布的月份,黄倩一下子错过了许多备考、找工作的好时机。

同样感受到出路变少的还有建筑、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的毕业生。

高鑫是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应届本科生,他所在的大学该专业被列入“广东省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名单。但同样因准备考研而错过秋招的他发现,今年春招时,在“脉脉”等求职软件中,一些“大厂”软件开发类岗位的招聘信息都消失了。“明明去年秋招时,这类岗位缺口还挺大的。”

另一名某985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杨璐则在今年毕业季参加了多轮“大厂”战略、产品部的管培生招考。她发现,同她一齐进入面试环节的大都为清华、北大、港大等境内外知名学府的硕士生乃至博士生。

“最终,我放弃了一个坐标在北京的某大厂管培生机会。”杨璐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语气中并未带有犹豫。她称,近期她听说了不少大厂裁员消息,尤其是大厂里的非技术岗。

和杨璐选择不同的是,今年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的研究生高雯最终和某互联网大厂签约。

“被录用的是产品岗。”高雯告诉第一财经,同院系里,和她一样,做出这样跨专业选择的人并不少。“往年,地产公司是我们专业较热门的一个选择,进入就是高薪预定。但今年行业岗位招聘信息减少了,毕业生们的预期也发生改变。相比之下,互联网企业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工资水平。”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也显示,近三年来,互联网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虽出现下滑,但仍是持续释放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而根据对重点院校(985/211)毕业生的就业偏好调研,互联网行业同样是近三届毕业生投递人数占比最多的行业,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对高素质毕业生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体制内的“独木桥”之争

即便湖北省公务员招考延期了,黄倩还是决定放弃备考。

黄倩所在的外国语学院,今年共计有约90名毕业生,而在该学院“2022年毕业生(本科)意向统计名单”中,选择考公或考编的人数就超过了30人。而在二战考研的群体中,也有近半数表示会同时准备考公或考编。

“竞争压力实在太大了。”她举例称,在武汉,如果是考编,今年连一个武昌区某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事业编招聘,报录比都达到400:1,而一个公立初中的英语老师岗位招聘,报名人数也常常超过300~400人。

斟酌再三,黄倩最终放弃了在武汉考公或考编。随后,她盯上了山东某地的人才引进计划。

“第一,走人才引进通道,无需笔试,只用面试,这样节约了我继续寻找planB的功夫;第二,该区此次人才引进计划口子开得很大,两年内毕业的重点高校本、硕、博全日制生均可报名。”黄倩称。

但也因此,在这个“公务员工薪水平一般”的城市,该人才引进计划仍吸引了众多来自省内外重点高校的毕业生们。黄倩回忆称,专业门槛最低、也是她唯一有报名资质的“综合管理岗位”招录30人,但该岗位报名人数就超过了4000人。“仅是将清北复交的研究生筛出,规模就超过了录用人数。”

和预期一样,黄倩报考的消息最终石沉大海了。

不过,黄倩并没有打算回老家。“我的老家在黑龙江鹤岗,那边没有什么优质企业,进入体制的工资待遇也不高。”

不同于黄倩的选择,记者采访发现,更多就读于一二线城市、准备进入公务员体制的毕业生,选择返乡就业,而各线城市也往往为返乡毕业生提供优待。

李睿聪是东部某一线城市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他打算回广西老家,而他回乡就业的路径是加入当地的“三支一扶”计划。

所谓“三支一扶”,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医、支教和帮扶乡村振兴工作,服务期一般为两年。期满后,服务人员可凭《服务证》享受中央、自治区有关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的各项优惠政策,此外,继续深造也可享研究生招考加分政策。

“一方面,今年就业形势不好,而我还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这个针对毕业生的基层服务岗位,既可以让我实现生活自给,又能在日后求职中增添一个优势。总体而言,我对这份工作是满意的。”李睿聪称。

“用好基层就业空间。”5月13日,在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再次强调,要压茬推进,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性岗位。

然而,面对更加充实的基层岗位,相关用人市场的竞争却愈发激烈。其中,招聘门槛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选调生招考尤是如此。

一名湖北荆州的基层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这两年市里累计释放的选调生编制名额较之以往更多,但岗位竞争却有增无减。对于省内高校毕业、有留鄂计划的毕业生,选调生无疑是一个“有发展前景和晋升空间”的岗位。

随着选调生招考持续扩编,该名基层工作人员提出了隐忧。“前两天,我们人社厅的领导还曾在一次会议上提及,这两年是考编的黄金期。武汉疫情暴发的当年,选调生连续招了两轮,今年因为经济形势,为了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又进行扩编。如今,体制内的编制已经应拿尽拿,家底都掏空了。之后几年,编制名额可能会出现明显减少。”

高校老师:“比学生还要着急”

“企业不急,毕业生不急,老师却急坏了。”

周贺是安徽某医科类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他告诉第一财经,相较于其他行业,医学专业今年整体就业形势较为稳定,全校本科生就业率预计在48%左右,但毕业生群体存在“慢就业”倾向。

“慢就业就是学生就业主动性差。”周贺解释称,医科院校学生在经过5年本科学习后,就业期望值本身就相对较高,加之这两年医学专业市场需求量大,部分学生会产生待价而沽的心态。此外,疫情影响下,北上广深等城市的企业、医院,来皖进行线下招聘的数量减少了,供需难以及时对接也是造成“慢就业”的原因之一。

为了给毕业生开拓更多市场化的就业机会,早在3月9日,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该专项行动旨在鼓励高校加强与企业的信息交流,做好“走出去”“请进来”“促对接”的相关工作。

与这些由学校“访出来”的岗位相比,周贺称,学校通过搭建云招聘平台,让企业和毕业生进行自主选择,最终达成双向就业协议的可能性更高。

“但这也仅仅是个折中选择,很多行业资深企业还不太信服这种招聘方式。故此,今年就医学专业而言,很多知名企业在本省内招聘毕业生的规模更大、频次更高。”周贺称。

再过一周,学校电子离校系统就正式开放了。看着手账本扉页圈红的毕业日子逐渐临近,黄倩找工作的心态从最初的焦虑变得佛系起来。

“也不是说没就业机会。我目前至少拿到了一份offer,是一家建筑类国企的管理岗,但因为需要去佛山的项目工地待两年,可能不太适合女孩子。”黄倩称,之后的半个多月里,如果没有收到更合适的offer了,她就只能先硬着头皮上岗。

至于来年要不要二战考研,抑或换一份工作,黄倩表示,她也说不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黄倩、高鑫、杨璐、高雯、李睿聪、周贺为化名)

南科大代理副校长:建议允许学生延期毕业并保留应届生身份

新一轮疫情和国际局势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叠加,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小冲击。4月份失业率上升,尤其是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到18.2%。

国务院近期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该如何稳就业,降低失业率?关键又在哪里?对此,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接受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专访,进行解读。

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

中新财经:当前就业形势严峻,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要实现失业率尽快下降,关键在哪里?

金李: 降低失业率,一要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企业尤其是民企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力。虽然短期纾困可以靠政府、国企和事业单位,但是长期看新增就业基本靠民营企业。目前很多企业经营困难,无力提供新就业机会。过去大学生就业招聘的几个“发动机”,包括互联网、教育培训和房地产相关行业以及部分金融行业遇到巨大压力,而经济下行叠加人力资本不断上涨,加上疫情冲击供应链和部分民营企业家信心不足,都导致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老板不愿招人。要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困难提出有针对性对策为企业纾困,要提振民企信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以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

二要系统解决好就业市场中的断点堵点。大学生求职受到疫情限制,很多企业没法进校园和学生见面,要让企业尽快有序入校招生。除了各种招聘网站,各地人社局或者行业协会可以组织更多专门的招聘会、双选会,做好企业和高校毕业生招聘就业的桥梁。根据疫情情况,可适当延长今年校招时间。

社区抗疫需求

短期可提供很多工作机会

中新财经: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青年就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青年就业如何稳住?

金李: 要系统地研判新增就业问题,千方百计地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条件,要深入研究哪些行业还有提供更多毕业生就业的可能。虽然经济总体下行,但有些行业受到冲击较小,部分行业还在逆势上涨。目前,民企有几个吸纳就业较好的行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智能制造,尤其是汽车制造行业。基层的社区抗疫需求短期可以提供给毕业生很多的工作机会,这些机会有利于新毕业的大学生接触基层。

同时,要鼓励发展部分不那么高端,但是能吸收较多就业的产业。比如当前幼儿园、小学的生均教师比低,应补足。城乡医院护士总量不够,不能再靠农民工型护工,可以培训部分普通本科毕业生来替代。经过本次疫情,城乡村社干部素质和数量都显不足,应补充力量。还可以政府给予一定时限的基薪补助形式,鼓励制业企业招收大学毕业生。

鼓励大学毕业生“上天入地”

中新财经:您建议积极推出大学毕业生“上天入地”计划,请详细介绍一下这个建议。

金李: “上天”是进入云端,“入地”是下到基层。

通过集中或定向的人工智能、数据技术、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培训,帮助新毕业的大学生掌握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必要知识和技能,鼓励他们掀起学习和证书考试热潮。为鼓励应届毕业生参加学习培训,可以规定只要参加培训学习并且通过相关资格考试,达到一定条件的,即可认定这一年仍然为在校学习时间,明年仍可保留应届毕业生的资格参加校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也可以给那些有志向、有能力参加学习,但是家境较为贫困的学生提供部分培训奖助学金。

针对我国已进入疫情和金融等社会风险高发期,可考虑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吸收一批大学毕业生取代志愿者作为检测和流调的常态化配置,时间约定为二年左右。应届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素质,如果利用他们开展全民普惠的疫情和金融等社会风险的防控,可以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提升全民的风险防控意识,把风险隐患化解在源头。由社会综合治理部门牵头,教育和社会保障部门配合,系统培训应届毕业生,提升其对于疫情和金融风险防控等的基本知识,再把他们网格化部署在各地,提升群众风险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

应届毕业生也由此加强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并且广泛接触基层,增加社会阅历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利用具备条件的高校试点开展短期速成的专项培训,培训后考试合格的,由相关部门统筹选派到基层进行社会风险宣讲工作。其工作绩效考评作为未来甄选公务员和再次招聘时的重要参考。初步测算,一个合格的应届毕业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三个月左右可以上岗。如果接下来九个月在岗,就可以把其就业时间推迟一年。如果按照平均每万名居民配置一名风险宣讲和处置人员,全国14亿人口可以配置14万名左右,超过应届大学毕业生的1%。

允许更多学生延期毕业

并保留应届生身份

中新财经:为了帮助高校毕业就业,国家提出实施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等特殊举措,还明确让平台经济带动更多就业,您认为还有哪些新措施来扩宽就业空间?

金李: 一是建议紧急动员有条件的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扩招名额吸收新毕业生,国家给予一定财政补助。

二是建议由国家协调,在现有征兵计划内优先安排大学毕业生参军,一方面提升部队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野蛮”大学生的体魄,强化其精神,增强其日后竞争力。

三是建议针对今年的特殊困难,教育部紧急特批招生名额,动员有条件的高校进行研究生和双学位的特别扩招,并允许有条件的高校采取更加灵活的学制,允许更多学生延期毕业并保留应届生身份,让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多待上一两年,并且继续提升人力资本。

四是我国大量的产业需要数字化转型,需要相关数字化人才,建议抓住机遇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数字化升级培训。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把应届毕业生送到有条件的高校的数据管理、计算机、大数据等相关专业,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五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可以组织部分大学毕业生把在学校学习和进入企业实习相结合,由国家提供一定的费用补助,在不增加企业用工成本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大量实习生,帮助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目前,很多企业反映,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不够实用。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可以降低企业招收毕业生后再培训的成本,提升企业用工意愿。

扶持一些创新性的招聘模式

中新财经:现在就业市场还存在结构性问题,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怎么解决这一错配问题?

金李: 要解决好结构性的问题,还需要结构性的手段。对于就业环节中形成的一些痛点堵点,还需要加大调节和政府支持的力度。比如,支持和规范中介服务,推动用数字化的方式提升招聘的效率和就业宣传的覆盖范围。

出台政策扶持一些创新性的招聘模式,比如直播平台进行“直播带岗”的尝试,效果挺好,尤其是对于制造业的蓝领工作。另外就是系统性的解决目前人才培养机制和用人需求之间的脱节。高校等人才培养单位需要提前介入企业的需求,把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辅导贯穿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针对企业需求,提前开展专业技能的实践和实训,帮助学生获得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并且围绕社会需求进行职业规划,职场定位。

鼓励年轻人到国家更需要的

地方和岗位上去

中新财经:今年就业国企热、考公潮继续升温,求稳心态加剧,另一方面,灵活就业人口越来越多,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对于大学生个人有何建议?

金李: 现在很多年轻人过于依赖父母,这种巨婴心态来自于家庭培养和学校教育中的缺失。他们是在经济繁荣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不管城市农村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娇生惯养,吃不得苦,造成农民工不缺工作,大学生反而缺工作。

在调研中发现,特护收入很高,但是非常辛苦,很多大学生是不屑的。二三线城市存在大量的智能制造等行业的工作。但是很多大学生扎堆聚集在一线城市,不愿意去。我们应当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到国家更需要的地方和岗位上去。

经济较好的时候,巨婴的问题被掩盖在躺平和佛系等人生选择之下,很多家庭自己把孩子的不求上进问题吸收掉了。形势出现变化后,很多年轻人迫于经济压力,可能要被迫放下体面去从事平时看不上的工作。也许反而是经过这样一种艰难生活的洗礼,他们可以被淬炼成为更加坚韧不拔的人,成为未来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

第一财经/中新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 18: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生就业: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超千万 “今年才是真难”


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67万人,是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

“不知道怎么办,实在不行就先回家,或许等疫情过去,机会能多一点。”李铭(化名)是中国西北部一所理工大学的大四学生,即将在今年夏天毕业,却遭遇最难毕业季,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局面。

李铭对自己所在的土木工程专业并不满意,准备跨专业考研,遗憾的是2月份得知自己没有考上,“今年考研的人太多了,我们系比往年少录了20%-30%吧,要是往年我这个分应该能上”。

已经错过“秋招”(秋季招聘)的李铭,无奈从3月份开始准备“春招”,不仅跑线下的招聘会,也在网上投递简历。简历基本石沉大海,仅有几家本地企业愿意录取,与李铭的心理预期差距太大,至今没有着落。“我们学校虽然一般,但我们系实力还可以,往年还是有可能去上海、广东,但今年他们很多都没来”。

到了四、五月,李铭越来越绝望,疫情影响下出不了校门,只能在寝室里“打游戏、刷剧”。

与李铭有相似困扰的,还有1076万中国毕业生。这一创纪录的数字,却遇上了疫情下困难重重的经济形势,“最难就业季”成为萦绕在今年毕业生头上的乌云。

史上最多毕业生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67万人,是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

“毕业生也和毕业生不一样,985和我们这种‘双非’(非985和非211高校,指中国较为普通的大学)的区别就是,他们的选择变少了,我们直接没选择了。”李铭称。

“985院校”是指1998年5月中国启动的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的工程,共有39所大学入选,这些学校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其中一批大学。

“211院校”是指中国政府在1995年11月启动的一项工程,旨在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高等院校,包括所有“985院校”。

“双非院校”指既非“985院校”,也非“211院校”的中国高校。

冯华美(化名)就读于一所位于长三角的211学校,同样在今年毕业,她也有自己的苦恼,“以前学长、学姐申请去香港读一年研究生,成功率挺高的,今年投了三家香港学校,都被拒绝了,据说港校今年特别激烈,211学校都没戏,非得985。”

冯华美说自己有亲戚在深圳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工作,她也托亲戚打听有没有内推或者实习机会,答复是今年校招名额大幅减少,只去几家名校招,今年主要进行社会招聘。

“以前学姐学长基本每人都有七八个offer(录用通知)可以选,我到现在就一个offer,而且起薪不理想。”冯华美表示,今年的感觉就是整体人很多,而且企业招聘都很保守,所以无论考研、留学、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制,“哪条路都人挤人”。

2022年毕业季,恰逢互联网裁员潮、地产行业低潮,以及教培行业低迷。

最差经济形势

1076万毕业生的数字公布出来后,中国媒体充斥着“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标题。实际上,随着中国高校扩招,过去几年来,毕业生连年创下新高,每年春夏之交都在说本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

然而,虽然毕业生连年增多,但是经济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地吸收这些新增劳动力。

摩根士丹利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撰文表示,如果把过去几年的GDP增速与城镇新增就业做一个简单相关性测算,大致一个百分点GDP增长对应200万-240万的城镇新增就业。

今年中国两会提出1100万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这与1076万大学毕业生相符。

然而,章俊称要完成这一目标GDP增速大概应该落在4.5%-5.5%区间内。

封城重创上海经济

中国今年一季度GDP增速4.8%已经几乎要跌出上述区间,而且一季度数据受到疫情影响还不是很大,二季度要大得多——中国国务院刚刚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会上中国总理李克强将当前经济形势形容为“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一些经济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

2020年疫情第一波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重创,当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那不仅是1992年中国开始公布季度GDP数据以来最低数值,也是首次出现季度增速为负值的情况。

对比之下,两年前武汉封城76天,目前上海封城已超过60天。经济重要程度上,两个城市不可同日而语,武汉属于中部地区核心城市;但上海不仅是制造业中心、外贸中心,也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封闭两个月带来的经济冲击力比武汉更大。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失业率已经走高——中国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0.3个百分点至6.1%,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

其中最值得瞩目的是16岁—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录得18.2%,创有历史数据以来最高。

4月城镇新增就业121万,不仅低于去年同期的140万,而且低于2020年疫情期间4月的125万。

这些数字反映出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严峻形势,而且这是在今年1076万毕业生还未正式毕业的情况下。冯华美也感慨,“年年都说‘最难’,其实都还好,今年才是真的难”。

毕业生的迷茫

“我学的是土木工程,听师兄师姐说,也在知乎(中文问答类网站)上看,都说这个专业红利期过去了,薪酬不理想,工作环境也差,把我劝退了,下定了决心跨专业考研,结果也没考上。”李铭称,现在春招走了一圈,发现竟然土木工程还是能找到机会,虽然工资不高,但起码是条路。

“但我爸不让我留在这里(西北某城市),他觉得要么去沿海,要么回老家,除非考公务员,要么不要留在西北。”李铭觉得父亲说的有道理,可是更迷茫了,他因为酷爱健身,甚至想过这一年去健身房兼职私教,但疫情之下很多健身房日子也不好过,“我还想过要不在网上直播跳操,当个健身博主”。

冯华美也在想办法——她的家人帮她在熟人的公司找到实习机会,积累资历,再找工作。

“我一个好闺蜜是空乘专业的,她长得漂亮,我们聊过要不要合伙摆摊,看能不能当个网红摊主,感觉在抖音上看摆摊也挺赚钱的,是个出路,但不敢跟家里说,他们肯定不同意。”

BB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5 14: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被毁约的应届生:还未从学校毕业,先从公司“毕业”了


6 月,是高校的毕业季。但相对往年,今年毕业生们的心情变得更为复杂。

即将离开校园,很多毕业生本来的人生规划应该是:毕业,入职,从象牙塔正式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在去年的秋招时,很多人已经拿到了 offer,给自己选到了心仪合适的公司、城市,开始憧憬新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则在快要结束的春招时积极争取,赶上了这趟职场列车。

但实际情况是,去年秋招中已经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学生、企业、学校)的部分毕业生,工作被公司毁约,已经开始实习的则无法转正签约,而受到疫情、裁员大潮等影响,快要走入尾声的春招则变得更为激烈,这些被毁约、裁员的应届生们又要开始重新思考未来的方向,逐渐清晰的人生规划又开始变得迷茫。

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 1076 万人,同比增加 167 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而 10 年前,这一数字仅为 680 万人。毕业,看起来,不是人生一个阶段的终点,也还没能成为另一个新阶段的起点。

这个夏天,很可能变成很多应届生的职场冬天。

租好房子准备开始实习,却收到了公司解约邮件

晓成,2022 届应届生,签约理想汽车公司

选择理想汽车公司这个 offer,我其实是做出了很多牺牲的,去年秋招的时候,我的手里有 3 个 offer,综合比较下来,我放弃了比这个 offer 高 30% 薪水的一家企业,最终选择了理想汽车。

我是学算法相关的,对自动驾驶也十分感兴趣,所以更希望能有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从长远来看,我认为目光不能太短浅,新能源是非常有前景的,而且国家也是一直在鼓励和扶持这个产业,所以,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选择更有前景的赛道才有未来。我心里还有一个算盘是,即便是我成为不了行业里的大佬,但公司发达了我也能跟着喝汤,所以当时不顾身边朋友的反对,选择理想汽车。

4 月,我已经提前来北京租好了房子,准备开始实习,甚至开始做起理想的 " 自来水 ",有一个朋友最近在看新能源汽车,我直接推荐了理想,现在想想真是打脸。公司因为疫情的原因,推迟了入职时间,再之后就是接到了取消 offer 的消息。

我本来做好了一切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可没想到先遭到了生活的毒打,HR 发来了解约的邮件。虽然毁约了,理想汽车公司还是比较大气的,和三方协议里规定的 5000 元赔偿不一样,直接赔偿了一整个月工资,但比起这些违约金,我更想要一份工作。

也是在此期间,因为异地的原因,女友也和我提出了分手。解约是一封邮件,分手是一条微信。我开始产生自我怀疑,我好像不配得到一段坦诚的对话,短短 1 个月,我从一个看似拥有光明未来的人,变成了一个待业单身青年,挺戏剧的。

我所在的北京朝阳区,因为疫情已经在家隔离了近一个月了,我一个人,既失业,又失恋,又长期宅在家里,没有一个可以讲知心话的人,常常陷入恍惚,无法打起精神来。我不知道是开始找工作,还是继续读博,或者回老家考个公务员,但说实话,我对未来毫无信心、非常迷茫,不知道走哪一条路是对的。

还没从学校毕业,先 " 被优化 " 从公司 " 毕业 " 了

吉吉,2022 届应届生,签约某国企

我好像总是比别人慢半拍。本是想争取保研名额的,但是系里有一些变化,本来的保研名额也没了,只能被迫开始找工作,是在秋招的末尾才赶上了这趟求职的末班车。

其实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大厂很香,但互联网的机会是留给早早做准备的同学的,等我开始准备简历的时候,身边已经有一些同学手里已经有 offer 了。最后,综合比较下来,我选择了一家小有名气的国企,其实准确的说,是在国企下的一个分公司,虽然薪资比不上互联网大厂,但我还是挺知足的了。

在过年前,我和这家公司签了三方就业协议,并办理了相应的手续,过完年我就回到学校开始准备毕业设计。在这期间,我还是跟公司的 HR 保持联系,并询问需不需要提前去实习,当时对方表示,让我安心准备毕业,拿到毕业证直接入职就可以了,我就再没放在心上。

差不多是毕设快完成的时间,我开始刷到有互联网公司的裁员消息,其实心里也有不好的预感,但是因为我签的这个公司跟互联网其实关系不大,我也就没有在意。

越来越多互联网公司的裁员信息让我开始紧张,但我还是很乐观,认为这不会殃及到我,每年中旬都是跳槽的绝佳时机,这个时候有人员的变动很正常,而且就算裁员也是裁在职的员工,总不能裁到我们还没入职的员工身上吧,况且我们应届校招生,有三方保护的。

不幸的是,在 4 月末,我收到了签约后 HR 第一次主动给我发的一条消息,看到 HR 名字的时候,我就预感不妙,果然, HR 用很官方的说法告诉我,公司的效益不好,要对人员进行优化,我成为了被优化的一员。所以,我这个应届生,都没有从学校毕业,就先从公司 " 毕业 " 了。

虽然之后公司有支付第三方违约金,但我还是很受伤,现在已经快 6 月份了,我还是没有一份工作,我成为了那个始终慢半拍的人。

傻傻地签下裁员条款,海投求职简历仍无音信

椿语,2021 届应届生,前小米员工

最先感到不太对劲是从我调岗开始的,我被换到另外一个主管架构下,但自从来这个组后,和新领导也没有太多交集,直到有天中午,新领导说要找谈话,当时就有不太好的预感。其实,在此之前,公司内已经流传着会裁员的风声,但领导安抚我们,让大家好好干活,不要在意这些。

谈话之前,我看了一眼同事们的私聊群,有一个同事说被裁员了,我心里就开始打鼓,会不会也轮到自己。果然,一推开会议室的门,看到领导旁边坐着 HR,我顿时就明白,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了。

但脑子还是一片空白,他们说啥我就干啥,跟着领导和 HR 的指示签字,走流程,我甚至没有自己仔细阅读我签下的每一行文字,也没想过是不是还有别的解决方案,我看到 HR 的手边摆着一摞摞待签或者已签的文件,我默认这就是迎接我的宿命。后来发现,签下的条款很苛刻,我甚至不能再进行劳动仲裁,但当时我只是想快点结束这一切。

其实公司就是个小社会,后来才知道,并不是每一个应届生都必须被裁掉,还是有人可以逃过这一劫,我听说隔壁组有一个应届生,因为跟领导关系特别好,所以即便是有裁员的要求,领导还是裁掉另一个有几年经验的员工,留下了这个应届生。

另外有一个同样面临裁员应届生,因为去社交平台上发声,最后得到自己想要的条件,于是有点儿后悔,自己怎么就做了最老实的那一个呢?

作为 2021 届毕业生,下一届学生虽然没毕业,我还拥有应届生的资格,能试一试为数不多的春招名额,但因为已经交了社保,无法享受应届生待遇,现在只能走社会招聘。

被裁掉后,我积极准备面试,每天固定地坐在电脑前开始海投简历。但目前还没什么进展,面了两个小厂都挂了,因为工作经历并不长,而且又是手机厂商,对口的岗位就更少了。我开始只看北京一个城市的工作机会,现在把眼光放到三个城市,仍然觉得工作机会不多,基本上和我去年只看北京时的岗位差不多,而薪资方面也没有太多增幅,比如去年在广州一至三年工作经验的岗位,是 6000-7000 元,今年差不多还是这个数,所以,如果离开北京,我还要面对接受降薪的准备。

我明显感受到,今年的形势确实比往年更加艰难,周围同学有因为工作不顺利想换工作甚至裸辞的,因为亲身经历,我都极力劝阻他们,千万不要走一定要留下来。

每天打开手机,都有扑面而来的裁员信息,这让我倍感焦虑,作为应届生,我只能好好准备,争取抓住下一个机会,尽快把自己从这段经历中抽身出来。

" 卷王 " 也被裁了,我对打工产生了厌弃

麦丽素,2021 届应届生,前字节员工

我的故事颇具戏剧性,我是 2021 年的应届生,去年拿到的 offer,过完年后来实习,因为这是我喜欢的公司,所以做的工作和自己的专业没那么对口,我也接受了,关键是薪资待遇确实很不错。

说实话,这份工作真的是我能面到最好了的,和同一级的同学相比,我的薪资也算是应届生中最高的几个,自从上班以后,我成为了我妈妈的骄傲,基本上她逢人便夸,我的工作有多好,她儿子有多出息,现在想想真的很是内疚。

因为知道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我也很珍惜,常常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即便是加班第二天可以晚去,我也是正常上班点去,我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工作。我独身一人来北京,没什么朋友,也没社交,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我可能就是别人眼里的 " 卷王 ",所以我真的想不通为什么裁掉的会是我。

知道自己被裁员后,首先是十分愤怒,但是这种愤怒是非常无力,最后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一切。那天办好所有的手续,晚上就去公园跑了两个小时的步,好像有无数的力气发泄不出来一样,最后跑到腿都软了,过了一个星期后腿都是酸的。

说实话,其实现在的心情都没有缓过来。

一开始,突然不用上班,而且有一笔赔偿,能让我休息一阵,我还觉得挺舒服,就先没把找工作放在心上,我觉得我的学校和专业都不错,而且上一份工作也是大厂的经验,找工作应该不算太难,但后来就发现,事情没有想象中简单。

因为不工作加上基本没有社交,我常常一个人呆在小小的出租屋里一整天,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想,为什么被裁掉的是我?我知道,裁员并不是我的错,不是我能力不行,也不是我不够努力,是大环境的问题。但是有时候也会很偏激地想,自己为何如此倒霉,慢慢的整个人变得有些抑郁。开始还投一些简历,后来,一直没面试的机会,我决定结束北漂生活回老家。

但回到老家之后状态也并没有变得更好,老家工作机会更少,尤其是像适合我这样程序员的工作机会就更不多了。另一方面,回家后还要面临着同龄人的目光和父母的失望,他们虽然没有问什么,但我很怕他们会认为被裁员是我自己的问题。后来就发展成了从不想找工作,到开始盲投简历,现在我基本上已经放弃找工作了,并对工作产生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厌恶的心理。

刚回家的一段时间里,我看了很多心理学和励志鸡汤,但这些并不能够慰藉我,反而让我更加痛苦和急躁。虽然我放弃找工作,但是我还是需要经济收入,我决定用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开始炒股,一开始还能赚一点钱,但新手光环很快就过去了,加上整体股市暴跌,我的股票开始套牢,而我又没更多的积蓄补仓,现在等于就是这部分的钱也砸进去了。

这条路也对我封闭了后,我还是决定找点事情做,现在我在拍短视频,记录自己遭遇和经历的这一切。目前正在学习摄影、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 IP,对打工厌恶感让我只有不去上班,才能真正逃离资本家之手。

转正签约和裁员在同一天,还好我提前跑了

芒果,2022 届毕业生,签约兑吧公司

看到身边同学的经历,我真是感叹自己太幸运了。

我和同学是去年秋天加入这家公司的,公司给的说法是先开始实习,表现得好就能签三方就业协议,刚进去的时候,觉得公司确实在上升期,那时候每天群里都在进新人,平均每周都会增加 20 多人,我心里是相信这家公司会越来越好,顶峰的时候公司有 3 大业务线,近千人的规模。

有一说一,我认为互联网的氛围还是很不错的,跟部门的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都很好,大家相处起来基本上就像朋友的感觉,他们说能转正我们就暂且相信了。

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就感到不太能适应,实习生也基本上都要加班到晚上八九点以后走,各种技术分享会、需求评审会都专门放到晚上开,让人身心俱疲。时间快到年底了,我就又催促转正、签三方就业协议,但公司给的回复是说要等到 2022 年 3 月,因为当时实习也蛮久了还没有签协议,加上加班严重我就准备回学校参加校招。

离职的时候也有一段插曲。正好那个时候,我突然发现还有一门课没修完,因为这个原因我提了辞职,但带我的 leader 以及部门主管就各种不想让我走,跟我说实在不行可以一周请一天假回去上课," 人要逼自己一把、不能放自己一马 " 之类的,我再次体会到了互联网公司所谓的狼性文化,想让我留下来但还是不给转正,我内心一直有顾虑,就还是决定辞职,走的时候我还劝我朋友和我一起走,但是她没听。

回学校后我积极准备春招,找到了现在的这家国企,虽然薪资可能补不上互联网,但早九点半打卡,晚上六点下班,平时工作也不忙,和互联网相比,感觉轻松快乐了很多,我已经很知足了。

而我的同学和我说,在我离职后加班变得更严重和频繁了,经常加班到凌晨,墙上到处挂的那种鼓励加班的鸡汤标语,之后就迎来公司开始大批裁员,最开始裁实习生,然后开始裁老员工,最后裁刚转正的员工。而我同学,本来 3 月份的转正签三方就业协议,她是等到了,也就是在同一天,也等到了裁员的消息。前两天我还跟那个同学聊天,她现在还在投简历。

这可能就是人生第一课,不要亲信任何人的承诺。

Tech星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6 20: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钱网上买签约才能拿毕业证?高校就业压力成这样


核心提要:

1. 近年来,由于毕业人数增多、疫情影响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面临着较大压力。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学生被迫假签约、假就业,以提高本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现象,这本质上是一种数据造假行为。

2.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该考虑到,将就业数据作为评估依据以及由教育部门决定相关专业是否可招生本身、是否符合教育科学规律。一个专业办得好与不好,社会与市场会对其进行“考核”,决定其存续或者消亡。

据媒体报道,近年以来,由于毕业人数增多、疫情影响和整体经济形势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面临着较大压力。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许多高校采取了措施,如加强与就业单位联系、开拓就业岗位、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等等。

但也有一些高校,为了获取更好看的就业数据,想出了一些“无中生有”的奇招。比如,有的高校规定,学生要提交就业协议才获发毕业证;有的甚至要求暂未签约或未落实继续升学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并减少低就业率班级的优秀毕业生名额。而为了提高学生签约量,个别高校本身也拿出了浑身解数,包括为学生提供挂名的校内科研助理工作,学生只需签就业协议,实际不用上班。

不仅如此,为了迎合高校提高就业率的需要,还出现假就业的产业链。据记者调查发现,在网络购物平台淘宝,有卖家表示,只需人民币100元便可完成网络签约流程并收到回执盖章扫描件;只需付200元,卖家还承诺会应对教育部门的核查回访电话;多名毕业生证实,有少数同学迫不得已购买了代签服务。

前述高校的行为,根本上即是通过一定措施令学生被迫假签约、假就业,提高本校毕业生就业率,给社会造成一个毕业生就业良好的假象。

从表面上看,这些数据本身并没有问题,都是依据就业协议统计出来的。但实际上,这些数据并不能反映毕业生真实的就业情况,它是在学校的授意乃至鼓励之下,学生进行假就业,进而反映出来的就业假数据,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数据造假行为。

不幸的是,这种现象在一些高校校园里早已不是秘密,更非个别的现象。很多已签约的学生只是在相关单位里挂名,并非真正的就业,而一些高校不仅不以为忌,还诱导甚至鼓励学生这样做。


就业数据造假会带来哪些危害?

就业数据造假,从表面上看,只是让高校的就业数据变得好看,没有对他人造成影响。但实际上,它对学生、对高等教育、对整个社会经济都是有害的。

《高等教育法》第55条第二款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些合法权益,包括参加高校学习活动、受到公正评价、得到应有奖励等方面。至于学生依法按期毕业的权利,《高等教育法》第58条更是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思想品德合格,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或者修满相应的学分,准予毕业。

一些高校为了漂亮的就业数据,为学生的正常毕业设置了重重障碍,减损其评优权,甚至不让其毕业,这是对学生合法权益的直接侵害。

即便是那些表面上看不直接侵害学生权益的做法,比如让学生签约为实际不就业的科研助理,也会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若高校为了获取漂亮的就业数据,迫使学生在就业协议上造假,这无疑与高等教育法所确定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等要求相违背,拔高了看,甚至可以说是对高等教育精神的违背。


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社会新就业人口的就业情况。高校学生就业率高,意味着当年就业市场繁荣,意味着经济发展形势向好;而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反映着行业的发展趋向。

在这个意义上,高校学生就业数据对于判断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有着重要意义;虚假的就业数据,可能影响相关部门对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进而影响相关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为什么会出现就业数据造假?

就业数据造假,当然是主管部门不能接受的。教育部近日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重申各地各高校要严格落实“四不准”要求。包括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口和档案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为加强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教育部已采取系列措施,并将进一步严格核查就业数据。对通过核查和举报等发现的问题,教育部将责成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逐一核实,并严肃追责问责。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就业率是主管部门对相关高校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早在2004年,主管部门就把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准的重要指标之一;2011年还明确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对高校而言,主管部门的考核当然是极具重要性的,调减招生计划和停止招生,更是事关一个专业乃至高校发展与存亡的大事。

为此,各高校想方设法提高就业率,当实际上的就业率无法有效提高时,部分高校就在就业率数据上想办法。换句话说,在很大程度上,高校就业数据造假是与相关考核密切相关的,正是为了应对考核,为了在考核中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一些高校不惜设法“创造”漂亮的就业数据。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一些高校就业数据造假,也并不是它们自己无事生非,而是“其来有自”,有着特定的制度背景。

当然,应对考核,并非是就业数据造假的全部原因。高校对自身形象的顾虑和获取良好生源的考虑等因素,也是就业数据造假的重要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就业率如何已经成为人们评价一所高校的重要参考,更是考生决定是否报考特定高校的重要考虑因素。漂亮的就业数据,有利于树立和维持高校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吸引优质的生源。

但无论是为了应对考核,还是出于其他考虑而进行就业数据造假,其背后都还有更深刻的社会背景。也就是,相对于造假的收益而言,其成本是低廉的。

特别是,当数据造假不再是个别现象的时候,人们就有了从众心理,甚至特定的主体若不造假,实际上就形成对自己合法权益的损害。试想,若一所高校数据造假行为一旦被揭露,即会导致几乎无人报考该校的后果,那么还会有高校进行就业数据造假么?



如何避免高校就业数据造假?

就业数据造假成为公开的秘密,意味着相关主体对此熟视无睹、不以为意,默许甚至鼓励这种现象的存在。如果说目前的就业数据造假还停留在少部分高校,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采取措施,不要让就业数据造假现象蔓延开来,更不要让这种现象在整个社会都成为公开的秘密。就如教育部会议所指出的,对所发现的数据造假行为要予以严肃追责问责。

然而,追责问责毕竟是事后的惩罚,它尽管是治理就业数据造假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但它只是标不是本。比追责问责更重要的是,可否从制度环境角度考虑消除高校就业数据造假的动机?

如前面提及的,就业数据造假的原因之一在于,高校面临就业考核压力,就业数据不好看,会影响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与排名,甚至会影响相关专业能否继续招生。如果说,学校声誉来自于社会和市场的评价,相关部门乃至学校本身都无法直接干预;那么,是否将就业数据作为对学校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和相关专业是否可继续招生的依据,则是主管部门可决定的。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该考虑到,将就业数据作为评估依据以及由教育部门决定相关专业是否可招生本身、是否符合教育科学规律。

事实上,尽管高等教育本身不能完全市场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市场规律可以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发挥作用,高校毕业生就业本身更是有“市场”的。

一个学校或一个专业办得好、符合市场需求,其毕业生自然不愁就业,就业率自然就高。如此,若一个专业的学生只有极低的就业率,则高校自然就会考虑该专业是否还应该继续办下去。换句话说,一个专业办得好与不好,社会与市场会对其进行“考核”,决定其存续或者消亡。

所谓“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教育的也应该归教育,按教育规律办事,由教育“市场”决定就业数据,主管部门可在促进就业上发力,但不宜在就业数据考核上使劲。

我们期待,就业数据真正成为反映高等教育成效的数据,而不是部分高校竞相造假的重点。


凤凰网 作者:李谏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30 1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校毕业进工厂,真的丢人吗?


就业下沉年代:从互联网到富士康、从程序员到理发师,从风投金领到蓝领创业。

今年的毕业生,找工作不容易——高达 1076 万的应届毕业生涌入职场,同比 2021 年增长近两成。

" 我末流 211,经济学本科,春招一个 offer 都没有 ",张涛有些后悔去年秋招考研去了,结果考研没过,省考延期," 到处都卷得厉害 "。

这并非个例,58 同城、赶集直招发布的《2022 年毕业季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截至 5 月 29 日,仅 29% 的高校毕业生找到工作或拿到 offer。

其实不止今年,最近两三年,就业形势一直严峻。为了谋出路,一部分年轻人另辟蹊径,选择避开大厂、考公等饱和 " 内卷 " 赛道," 下沉 " 到其他就业空间。

比如送外卖,据美团 2020 年数据,外卖小哥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高达 24.7%;比如做家政,全国保健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19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母婴保健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上升了 10%~20%。

其实抛开 " 白领 " 执念,就业空间要比想象中广阔。在社交平台上,很多年轻人也在分享心得:有人大学毕业后进动物园做饲养员;有人做服务员,因为本科学历的优势,很快得以晋升店长;有人从顶级风投机构离职,在家政行业创业 ……

尽管在不走寻常路的 " 准蓝领 " 赛道里,他们曾初尝行业的艰辛与不易,也会遭遇亲友的不解与误读,但 " 降维 " 打击的错位优势,也让他们无需经历大厂、考公的饱和内卷,反而更容易突围而出。

《财经故事荟》采访了 4 位经历过职业转换的 " 过来人 ",他们的故事,或许能为正在经历就业难的本届毕业生,带来新的启发和希望。



四年女程序员转行学理发,想做高级发型师

苏雪 1996 年 深圳 本科毕业

25 岁时,苏雪决定不做程序员了。

尽管经过 4 年的历练,她已经得心应手,但也越来越落寞,每天都感到精力被消耗,麻木机械," 感觉生命慢慢暗淡下来,挺没意思的 "。

苏雪读的计算机专业,2017 年毕业后走上程序员这条路,也是顺其自然。刚开始她也想做出成绩,曾连续无休加班三个月,主动承担了好几个项目,除了吃饭,厕所都不大上。

长期的高强度消耗,苏雪的身体不知不觉就虚了下来,走几步路就得休息,还经常因呼吸道炎症,去医院做雾化,医生诊断的原因是 " 长期高压和过劳状态 ",她担心再继续下去,会英年早逝。

互联网加班是常见现象

互联网加班是常见现象


互联网加班是常见现象

程序员这一岗位因其薪资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一度成为毕业生所看好的优质选择,时至今日,虽互联网行业的红利渐远,但程序员依旧是个香饽饽。

前述《2022 年毕业季调研分析报告》显示,计算机 / 通信 / 电子 / 互联网是最受欢迎的行业,IT 技术是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流岗位。

职场也在印证着 "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 这一经典言论,苏雪做了四年的程序员,下定决心要做那个 " 想出来的人 "。

最初,她打算转岗为产品经理,但面试通过了,却一点不高兴," 编程消耗了我的热情,对这些完全提不起兴趣了,感觉像进入另一个牢笼。"

苏雪十几岁时就觉得生命短暂,每个年龄段过去就不再来了,如果在互联网再待几年,等到身体扛不住再出来,什么都晚了。和高薪相比,她更追求健康、个性、有热情的生活方式。

关注到理发,是因为 " 觉得做发型设计很酷 ",她原本平时就很喜欢伺弄自己的头发," 有时候一周就要换一次发型 "。

每次她看到身边的女性朋友,就会不自主想象,要是给她们设计这样那样的发型,肯定更有味道。能靠自己的创造力为他人展示个性美,她觉得很有价值。

在苏雪看来,目前理发行业中,很多人都是不想上学,学门手艺来谋生。但她的定位是做高端,靠技术赚钱,而不是靠投机取巧的销售混生活。

她不觉得理发低人一等,快乐最重要,也做好了转行穷三年的准备,父母很开明,尊重她的选择。

做高端就要学高端,去年年底,苏雪花了一万多元学费,去当地最有名的理发学校学习,每次上课她总把理发架搬到离老师最近的地方,希望被指出错误," 我就怕老师不说我,想把他教的全都消化掉 "。

苏雪在理发学校做发型

苏雪在理发学校做发型


苏雪在理发学校做发型

从一开始剪刀都不会拿,到被当众表扬是教科书式的动作,苏雪更自信了,她觉得这大半年是来深圳后最快乐的时间。

在理发中她找回了创造力和热情,路上看到特别的发型,会记下来回去研究;每款新发型要在公仔头上练四五遍掌握手感;她还在不断进修中级、高级班,沉浸在 " 手起刀落 " 的技术进步中。

等即将学成后,她希望能尽快缩短从助理到高级发型师的时间,早日抵达目标。



10 年销售生涯,给我带来高收入和自由

刘强 1990 年 赣州 本科毕业

与很多人对销售避之不及不同,刘强 2012 年刚毕业时就很向往销售,他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办公室工作。

所以一毕业,他就进入一家家具公司做市场销售,积累了两年的实战经验,月薪平均在 7000 元左右。

后来因结婚辞职,经历了大半年的空档。刘强再重新找工作时,在各种招聘软件上找了一个半月,始终没遇到合适的,直到最后在 58 同城上,找到一份地产招商的工作。

这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份工作,领导愿意放权,他也努力,职位和收入都节节高升。

其实从家具行业跨到地产行业,刘强初期一直面临很大压力,他需要与 100 多个同事竞争上升通道,其中一半都具备多年地产经验。

刘强的取胜法宝很朴素:唯态度细致而已。招商工作很枯燥,一些职场老人会摸鱼,而这恰恰是刘强的机会。

依托于本科学历带来的思维能力的优势,再加上下了苦功,不断复盘总结,不怠慢任何细节,不到两个月,他就从销售专员晋升到代理组长,再到后来晋升为招商主管,参与到更高层次的管理事务中。

不仅团队管理、部门协调等能力得到了提升,收入也水涨船高,三年内工资基本每月都能涨三千。

如今他在销售领域已经做了近 10 年,刘强觉得这是他做过的最正确的职业选择。" 销售工作相对自由,相较于其他行业的同学,我有更充足的时间陪伴家人、享受生活和提升自己 "。

他觉得对毕业生来说,好平台比待遇更重要。任何岗位都有人成功有人平庸,主动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便去流水线,只要保持初心,务实进取,也有很大发展空间。



离开投资界,从 0 起步做家政

莫丽娟 80 后 深圳 本科毕业

从令人艳羡的投资界,跨界到遭遇偏见的家政行业,算不算是职业下沉?

在多数人看来,两者犹如云泥之别,但莫丽娟的心态很纯粹,她不在乎是否光鲜,只关注能否在行业内施展拳脚。

在家政创业之前,莫丽娟的际遇可谓 " 风光无限 "。

复旦大学尚未毕业,就拿到了普华永道的 Offer;后进入华润万家做投资,从主管到经理再到总监,几乎每 1.5 年就能上个台阶;最后一份工作,是在顶级风投机构高瓴资本旗下的高济医疗,担任并购操盘手。

投资生涯已近天花板,而且,遗憾于投资人无法亲临业务一线等,莫丽娟开始寻求改变,并在复盘思考后决定创业。

关注到家政赛道纯属偶然,家有新生宝宝的朋友,因苦于找不到好阿姨,向她吐槽,却让敏锐的莫丽娟发现了商机。

她意识到,随着消费升级、老龄化加深,家政行业需求量很大,发展空间广阔。但痛点也很明显,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莫丽娟觉得大有可为,果断决定尝试,并在 58 同城上找到一家转让的店铺做家政服务门店。

为了打造差异化优势,她招聘了一批大专生、本科生管理店铺,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储备,以及标准化的服务体系,一度做出了精致的小店模式。

莫丽娟家政公司团队

莫丽娟家政公司团队


莫丽娟家政公司团队

但瓶颈不约而至:缺流量,做地推和线上投放都收效甚微,投入产出比严重不均,门店业绩逐渐开始下滑;缺员工,受疫情和人员流动影响,曾两次陷入门店无人的窘境。

一筹莫展之际,转折点意外到来,去年年初她接到一个电话,是 58 同城自营品牌 58 到家的合作邀请。

58 到家的解决方案,恰好命中了她的双重困境:一来 58 到家整合行业内的劳动者资源,能为她解决 " 无人可用 " 的难题;二来作为头部合作企业,她能得到线上推广和搜索资源的倾斜,不用担心引流和获客。

58 同城家政解决方案

58 同城家政解决方案


58 同城家政解决方案

合作成果显著,仅仅 9 个月,莫丽娟的公司已经从原有的 2 家门店,扩展到 6 家,员工从最初的 6 人,扩展到了 40 余人,公司也完成了大幅度的营收增长。

熬过难关,莫丽娟更坚定的扎根在家政行业," 我的物质欲望很低,做家政不是为了赚大钱,而是希望能为行业带来改变。"



毕业进富士康三年,收入远超同龄朋友

沈秋 1995 年 河北廊坊 大专院校毕业

2016 年读大三时,沈秋被学校安排进河北廊坊富士康工厂实习,彼时,她对未来还是一脸懵懂。

她原本的兴趣是日语,但高考失利,最后去了沈阳专科院校学习应用电子,当时满心的不情愿。入校后发现自己是专业第一,自我安慰 "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她才过了心理上的坎。

但理性告诉她,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因此,她必须接受 " 起点低 " 的事实,然后抓住每一次机会。

在进入富士康车间实操以前,要进行一个月培训,沈秋希望自己能在这好几百人中被看到,所以她表现积极,踊跃回答问题、主动收发考核试卷,也因此被工厂的科长选中,调去办公室做助理,负责生产人员考勤、制作 PPT 等办公室事务。

比起同学们在车间维修机台,全天候只能站着,沈秋的工作轻松许多,也备受同学羡慕。

2017 年毕业后,她顺其自然留了下来。科长教了她很多,PPT 排版、邮件格式、换位思考等等,这些都使她潜移默化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沈秋也很努力,被科长称赞是几个小助理中最好的一个。

富士康宿舍

富士康宿舍


富士康宿舍

沈秋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赚钱,父母都在农村,还有弟弟上学,大学期间父母只给了每月几百的生活费,学费只能用助学贷款。

她体会过窘迫,去食堂点一份鸡排饭 6 元,其他同学会再买一瓶冰红茶,沈秋谎称不渴,但其实是为了省钱。

所以她工作很卖力,靠着晚上和周末加班有 1.5~2 倍工资,将月薪从两三千底薪提升到了五六千,工作第一年就还清了 1.5 万左右的助学贷款,每月再给父母和弟弟一些,自己只留生活费。

和其他同学相比,沈秋的月薪要高三四倍,比如有发小在县城交警队收罚款,工资不到 2000。沈秋觉得在富士康最受益的,就是改善了家里的经济情况,这也是她愿意待三年的原因。

而在富士康工作三年后,沈秋决定作出改变,当时,她听闻前同事培训 5 个月,就能找到 1 万多月薪的工作,沈秋便果断辞职,脱产学 UI。

学成后一周左右,她就拿到了一家外企 UI 设计师的 Offer,自此沈秋便 " 跃升 " 到了互联网的世界,公司文化开放包容、工作弹性自由,月薪也提升到了 1.6 万。

沈秋的办公桌

沈秋的办公桌


沈秋的办公桌

沈秋的经历证明了,毕业进厂并不会就此禁锢一生,关键是把握每一个改变的机会,一如她并没有精心规划人生,但每一步都保持了觉察和进取,就可能遇到转机。

结 语

任何行业都有人爱,有人厌,有人进,有人退,如何选择并无标准答案。

但肯定的是,我们鼓励多元化的人才观和就业观,以支持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尤其近几年,毕业生基数连续高涨,再碰上经济增速下行,就业空间越发逼仄,供需两端挤压之下,就业难之痛高悬于顶,而保就业,也成为了中国政府敲定的六保之首。

纵观当前各大招聘平台,不难发现主打与老板直接谈的 BOSS 直聘,去年 7 月,在监管重压下注册功能冻结,瞄准白领岗位的毕业生,甚至选择闲鱼和豆瓣买卖二手账号,但这种 " 借壳找工作 " 的方式,难以规避虚假账户等问题。

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一部分毕业生除了转战猎聘等白领、互联网类招聘软件外,目光投向了 58 同城、赶集直招等提供普工、服务行业类的全域就业机会、更多元化选择的就业平台。

无论是白领抑或蓝领,抛开所谓的思维定式标签后,都承载着一份令人尊敬的梦想,俗话说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正在变得更为贴切,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更需要开阔的就业思维和审时度势的应变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在 58 同城上,这些传统就业机会正呈旺盛态势。2022 年一季度 58 同城上快递物流行业招聘需求同比增长 107%,普工 / 技工类招聘需求同比增长 9.51%。而且这些职位收入并不差,快递物流行业平均月薪 9567 元,普工 / 技工类 9055 元。

58同城

58同城


事实上,以前略受冷遇的传统行业正在变迁。在智能化趋势下,传统行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型。在这个进程中,一方面,行业需要多元化人才的加入,来助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对求职者来说,这个过程势必会产生人才缺口,出现诸多机遇和职业红利。

更脚踏实地的建议或许是:不要仅仅眼盯大厂和考公,不妨也把眼界拓宽到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将其作为探索的支点,再徐徐图之,去撬动更大的机遇。

对于急需谋生存的毕业生们来说,无论是谋长远发展,或只是江湖救急,这些职位都能让人生多一个选择。

尤其是疫情期间,线下面试困难,可以先通过 58 同城的直播招聘和线上视频面试,以较低成本直观的了解企业和职位后,再做出应聘选择。

行业有变迁,人生有起伏,一份工作不能定乾坤,无论起点在哪里,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都是一个长线工程。只要保持觉察和进取,就不会被现状禁锢。


财经故事荟 王红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SiXiang.com 思乡思想

GMT+8, 2024-3-29 01: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